武汉京东建模渲染

在线全职美工 北大孙华教授深析蜀道“三重义”:从古代国道、南亚廊道再到“茶马古道”|名人大讲堂

发布日期:2024-07-28 03:54    点击次数:189

在线全职美工 北大孙华教授深析蜀道“三重义”:从古代国道、南亚廊道再到“茶马古道”|名人大讲堂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实习生 孙沁怡 摄影 雷远东在线全职美工

作为中国古代西南的交通大动脉,蜀道串联起古代中国首都与地方中心城市,蜀道的多条路线和复线、支线编织的交通网状结构,在历史上发挥过极其重要的历史作用。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先民在几千年前开辟的出蜀之道、入蜀之路,大多都已经被优化、更新,或者取代。但是古蜀道作为历史文化遗产,一种精神凝结体,穿越时间抵达今天。目前,蜀道已被列入《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单》。关于蜀道,我们所知多少,存在哪些认识误区,还有那些未知之谜,这些都是研究蜀道的学者正深入思考、梳理的重要课题。

\n\t\t\t\t\t\t\t讲座现场\n\t\t\t\t\t\t\t

7月22日下午,担任蜀道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三星堆研究院学术院长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孙华登台名人大讲堂,他来到成都的阿来书房,做了一场以“蜀道的三重意义——以蜀道与茶马古道关系为中心”为题的讲座。讲座中,孙华教授全面、深入讲述了“蜀道”概念的广狭两义、蜀道的多重功能和意义。他特别强调,在“古代国道”“南亚廊道”这两种经常被提及的两重功能之外,蜀道与“茶马古道”还有着深度、但容易被忽略的功能联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茶马古道最重要的主干道就是利用古蜀道。

孙华教授对蜀道的分析,既有理念上的高屋建瓴,又深入到具体的技术细节,体现出将考古、历史、建筑、交通、科技等多种学科融会贯通的强大能力。

蜀道是“古代国道”:

国家意志和治权向西南延伸的交通路网

研究蜀道,首先须明确一下这个概念。广义的蜀道泛指蜀地区域内的交通要道。人们通常所说的“蜀道”,是指狭义上的蜀道,即“秦蜀古道”。秦蜀古道是由多条主线、副线和支线构成的路网,涉及陕西、四川、甘肃、重庆三省一市,是中国现存保存相对较好且具有代表性的古代国家路网遗存。这个路网遗存在不同的时代,还会有变动,因为古人会根据具体情况对道路进行调整和优化,所以今天要彻底、全面了解蜀道,还有很多具体的信息没有掌握,导致目前能找到的蜀道路线图很少准确无误,“有的是线路主次不分,有的是漏画了重要路段,诸如此类的问题很常见。”

孙华教授提醒,古人修路不光是考虑路线最近,而是要综合考虑诸多因素,比如人身安全、补给方便等等。这也是为什么蜀道之“嘉陵道”尽管有些绕道,但却一直都是蜀道最重要路段的原因。“古人修路多沿大江大河。嘉陵江大嘛,河谷宽阔,沿途城镇多。人多,行路就比较安全,而且容易获得补给。”

\n\t\t\t\t\t\t\t孙华教授在讲座中\n\t\t\t\t\t\t\t

除了草原骑马民族建立的国家外,任何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古代国家,其统治中心与周边地区的政治和经济联系都必须依靠建设各级城市和联系城市的交通线来维系。孙华教授认为,蜀道对于古代中国的意义,首先就是古代的“国道”。它是穿越了秦岭和巴山山脉,经历了平原、丘陵、山地等多种复杂地形地貌的古代国家道路体系,是古代中国中心地区沟通西南地区的主要干道,是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维持幅员辽阔、多族群国家的纽带之一。蜀道串联起了古代中国的国家首都(咸阳/长安、洛阳、开封、北京)、地方中心城市(成都)和地方城市,形成了中国西南的交通大动脉。

“古代国家就是沿着这条主干道及其分出的次干道以及乡镇道路,实现对四川以及西南广大区域的治理。首都、地方中心城市、地方城市和基层村镇,都是由交通线联络起来才构成一个金字塔型的系统,国家政令就是沿着这些交通线传达到全国各地的,其价值甚至高于丝绸之路之类的国际道路。”孙华教授说。

\n\t\t\t\t\t\t\t孙华教授在讲座中\n\t\t\t\t\t\t\t

古人修路不容易:在线全职美工

蜀道“路桥工程”很复杂

古人修路选线除了首选河谷外,还会选择山岭南北有相对河流的路线,这样翻越不很远的流域之间的分水岭,就可以到达山后面的地区。山地道路有的沿河谷和峡谷,有的沿山脊并翻山坡,所以会导致道路形式多样。蜀道由于从关中平原翻越秦岭巴山,经过汉中平原、陇东高原、川中丘陵、渝东岭谷和四川盆地,因此路桥工程非常复杂。道路的类型多样,蜀道堪称全国之最。因此,尽管蜀道沿途的关隘、驿铺现在已经几乎无存,但多样的道路遗存却保留下来,它们基本上包括了中国古代道路的所有种类,是古代道路工程史的杰出范例。

孙华教授详细讲解了蜀道上出现的几种道路形式以及各自涉及的技术细节,比如在相对平缓的地貌上修筑的标准道路“标道”(标准道路的简称,包括沿山岭山脊走向修筑的道路),在山坡一侧的陡坡挖高填低修筑的“碥道” ,还有在悬崖峭壁上开凿的“槽道”和架设的“栈道”(又名“栈阁”“桥阁”),以及在阻断道路的山嘴上开凿的隧道。

在所有的道路工程中,隧道是最复杂和最费力的工程,因而古代道路罕见人工开凿的隧道,可以说唯一的隧道就在蜀道北栈褒斜道上的褒谷谷口,这就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门。石门汉代凿通后,行人免去了翻山的劳苦,故除了开凿者有留题外,在石门内外还有许多路人的留题。石门题刻成为重要的古代题刻集中区之一。

孙华教授还提到,古代国家的道路修建,不同路线和不同地貌的路段应有不同的宽度等建设要求,只是古代文献缺乏这类信息的记载,我们对这方面的信息所知甚少。秦始皇修直道,其宽度据实测在10—60米之间;而秦在西南开凿通往云贵的道路,因地势限制,据说只有五尺宽,不到1.2米,故号“五尺道”。

\n\t\t\t\t\t\t\t孙华教授在讲座中\n\t\t\t\t\t\t\t

被冠以“茶马古道”的特殊道路

实际上主要就是“蜀道”

在近当代,一些以典型运输物资命名的古代交通路线深入人心,影响深广。比如“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等。在本场讲座中,孙华教授深入回溯了“茶马古道”。

“很多人一想到茶马古道,就会只想到云南,想到普洱茶,其实茶马古道跟四川、蜀道的关系更加紧密。”孙华教授特别分析、澄清了“茶马古道”这个概念的一些误区。他提到, “茶马古道”不见于古代和近代文献,是一个比较晚近才出现的概念,它是云南一些学者在1990年考察云南、西藏和四川之间古道时开始使用的概念,从而影响到了当代学术界和社会公众对茶马古道的认知。

孙华教授认为,根据目前通行的定义,茶马古道的范围是“以川藏道、滇藏道与青藏道(甘青道)三条大道为主线,辅以众多的支线、附线,构成的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而普遍忽略了最重要的蜀道。

他指出,“蜀道在刚刚开通的时候,它只是国内政治、军事和商贸的官道,古往今来持续有官员、士绅、军队、商旅行走在这条古道上。随着这条古代国家的国内道路向边远地区延伸,当越过古代国家的边境与南亚和东南亚古国的国内道路连接起来的时候,它就从国内官道变成了国际交通要道。国内学术界一直在探讨的‘蜀身毒道’‘南方丝绸之路’,国际上有学者提出的‘丝绸之路南亚廊道’,实际上也包括了古蜀道。此外,唐末五代‘茶马互市’出现后,蜀道还被赋予了输送茶和马的特殊功能,被冠以‘茶马古道’名称的特殊道路,实际上主要就是蜀道。”

在孙华教授看来,蜀道既是国内古代中央政府控制西南地区的重要交通线路,同时担负着古代国家内地与边区、农区与牧区之间的以茶换马的运输功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茶马古道的最重要的主干道就是利用古蜀道,主要是金牛道和嘉陵道南段,外加嘉陵江水路(包括支流白龙江、白水河)和汉水水路。

在孙华教授的研究分析中,狭义上的茶马古道是指近古时期的中国,主要是宋明两代,详情页设计当时的国家基于“茶马互市”的国家战略所开展的以茶换马行为所利用的道路及相关设施的统称。根据现有的史料和研究成果,北宋王朝建立后,由于长城沿线草原荒漠地区被辽和西夏占据,宋朝失去养马的草场,军队缺乏战马,遂致力于向西部高原诸部族买马的策略。为了换取西部高原诸族的马匹,宋王朝在四川成都等地设立了专门收购茶叶的机构,垄断茶叶贸易,将收购到的茶叶运送到设置互市的地方交换马匹。明王朝建立后,继续实施宋代以茶换马的政策,主要用茶叶向西部高原牧区的族群交换马匹。茶马互市的茶叶集中场所和马匹集中场所既然相对明确,那么,严格意义的茶马古道当然就是连接这两类场所之间的道路,以及马匹集中运输到指定集散场所的路线,包括陆路和水路。

通过对茶马古道历史的回顾,孙华教授认为,历史上的狭义茶马古道共有三条:蜀道及其支线、川康古道、滇桂古道。其中持续时间最长、覆盖面最广,也最为重要的就是秦蜀蜀道。

\n\t\t\t\t\t\t\t孙华教授(右)与主持人海江对谈\n\t\t\t\t\t\t\t

“蜀道的开辟年代最晚推定在战国时期,比较稳妥”

在“古代国道”“茶马古道”之外,孙华教授还提到蜀道的第三重意义:“丝绸之路南亚廊道”。他说,这是近年英国伦敦大学一位教授提出的新概念。按照这位教授的观点,大量极为重要的穿越喜马拉雅山的线路连接了中国西部(云南、四川、西藏和新疆)与南亚和中亚,是该地区发展的重要基础。这些古代国际交通路网包括了四条核心路线,即青藏高原经尼泊尔至恒河平原之路、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部至印度之路、包括茶马古道在内的西南丝绸之路,以及通往中亚西北边境的道路网路。“南亚廊道”东线中国境内路段分为北、中、南三段:北段也就是陕西西安至四川成都的“川陕驿道”即“蜀道”,这条道路早在秦灭巴蜀之前就已经开通,并形成了翻越秦岭的“北栈”路网和穿越巴山的“南栈”路网。也就是说,蜀道实际上是中外国际道路“南亚廊道”的组成部分,是最早开通的路段。

关于蜀道修建的年代,也涉及诸多复杂的问题,包括每条古道的开辟、使用、废弃,以及该古道现存遗存的年代四个方面。按照通常的认识,秦蜀间的主要古道,包括了跨越秦岭的陈仓道(故道)、褒斜道、子午道、傥骆道即北四道,穿越巴山的金牛道、米仓道、洋巴道即南三道,这些古道的开辟年代都很早。

在秦、蜀两国的相互作用下,秦岭、巴山之间的主要通道已经贯通,这些道路给秦灭巴蜀的大规模军事行动提供了便利,因而才有最后一代蜀王为了迎取秦惠王赠与的金牛和美女,遣五丁力士开凿金牛道,张仪和司马错沿金牛道南下灭蜀的故事。在出入四川盆地的古代道路系统中,陈仓道-金牛道是开通时间仅次于三峡道的古道。根据历史文献记载,该道至迟在战国早期以前就已开通,很可能先于其他秦蜀古道。

孙华教授分析,秦灭巴蜀后,为了强化对西南地区的统治,应该有大规模的道路建设行为,因而到了秦昭王时,已经有“栈道千里于蜀、汉”。秦汉之际,秦蜀之间的主要道路已经有了多条,除了嘉陵道、褒斜道和金牛道外,子午道和米仓道也应该得到开辟。“古代修建路桥是很困难的事,在山区修筑道路更是如此,道路的路线一旦选定并实施了修筑工程,一般会长期保持稳定。根据可靠的文献记载,蜀道的主要路线既然在战国时期都已经开辟,将蜀道的开辟年代最晚推定在战国时期,是比较稳妥的。”

在此,孙华教授特别提醒一点,“有学者在论及某某古道的开辟年代时,往往根据某些考古材料,推测某些古道早在旧石器或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通。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修路工程,尤其是在山区修建道路,是工程量浩大的工程,即便在强大的秦汉王朝时期,并且汉朝官员已进入过夜郎腹地招抚夜郎、滇王等,但其后开辟四川通往贵州的夜郎道,仍然多年不成,引起四川民怨,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刷新蜀道印象:

产品建模

不要只联想到青石板路

一提到古蜀道,大家就想到青石板路。但孙华教授提醒,蜀道并非一开始就是如此。古代道路的路面,也有一个发展过程。上古和中古时期,人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都习惯骑马驾车,道路要求相对平缓。而且当时的秦岭和巴山山区,森林密布,木材容易加工,方便就地取材。路面自然不会铺砌石板或石块。所以在元代以前,蜀道的山区道路选线一般不愿意选择陡坡,而习惯选择河谷和峡谷,蜀道平原和丘陵路段基本上是土路或者土石夹杂的路面。在峡谷悬崖无法开石筑路处,只在崖壁上开凿孔洞,就地伐木架设连绵的栈道。

孙教授说,路面全面铺石是从明代开始,这是一个很大的工程,直到清代仍然在不断进行。他还特别举例,明清顺庆府以及北面的保宁府一带(即今南充及阆中一带),是古代道路铺石最普遍的区域,“那些地段石板路特别广泛,不仅主要交通路线,就连乡间小道也都铺设了石板路面。”

古代官道与现代公路一样,除了逢山开道,遇水架桥以外,沿途还有不少相关设施。险要路段还要有护栏,隔一段距离要有邮驿递铺以保障官方通讯和通行。“明代剑州区域内的蜀道,为了保护路基并给行人遮阳避雨,在道路两旁还栽种了柏树作为护路树。这些护路树保存至今,成为著名的景观廊道——翠云廊。”孙华教授说。

作为四川籍的考古专家、文博专家,孙华与蜀道有着很深的渊源。1958年,刚出生不久的孙华,便随在剑阁元山中学任教的母亲到了剑阁,在那里度过了大概两年的时光。高中毕业后,孙华曾随《四川陶瓷史》编写组,到广元做过考古调查。一行人从成都出发,沿川陕公路往广元,基本上顺着古蜀道路线走。古道蜿蜒,道路两旁的森森古柏、绿树红花,给他留下深刻的初印象,也更加坚定自己从事历史文化遗产研究的决心。

回忆起那次青春时期的蜀道之行,让孙华感慨地说,“行路和读书高度相关。古人不管是当官、赶考、经商都会非常珍惜行走的经历在线全职美工,一般会做很详细的准备。比如他们会事先查阅沿途相关名胜古迹的资料,以便行旅之中唤起联想,加深印象。这是值得我们现代旅行者、青年学子借鉴的方法。现在我们的交通,是比古代交通方便多了,但是我们有时候真的需要把行走的速度降下来,用心领略大好河山。否则,速度过快,走马观花,走过就只是走过了而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网站立场。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联系方式:451255985@qq.com,进行删除。